《东林诵读》第三十三期 | 盛唐诗坛:诗学史才——杜甫
文脉绵延 诵传古今
青春东林 陪你读书
《东林诵读》第三十三期
盛唐诗坛:诗学史才——杜甫
他自小聪颖好学,七岁能作诗,流传着“七龄思即壮,开口咏凤凰”的佳话,有志于“致君尧舜上,再使风俗淳”。天宝三载四月,相继结识李白、高适并互送诗篇。天宝六载起,由于权相李林甫之故,“举进士不中第、困长安”仕途失意,生活困苦。安史之乱被俘,时刻关注时局发展,忧国忧民。至德二载四月,冒险逃出长安,投奔肃宗得重用,得授“左拾遗”。后却因营救房琯,再不得重视。乾元二年夏天,几经辗转而至成都,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,在城西浣花溪畔,建成草堂,世称“浣花草堂”。后又辞官,寄人篱下。严武去世后,到达夔州并受都督柏茂林的照顾,得以在此暂住,为公家代管公田,买果园四十顷,雇工数个,自己和家人也参加一些劳动。这一时期,他的创作达到了高潮,不到两年,作诗四百三十多首,占现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。大历三年,思乡心切,乘舟出峡,年底冬天,漂泊至湖南岳阳,登楼感慨。由于生活困难,不但不能北归,还被迫更往南行至潭州。大历五年,臧玠在潭州作乱,只得逃往衡州,却遇江水暴涨,五日未进食,幸得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。虽一心北归,但洪水未退,遂决定顺流而下。大历五年冬,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,时年五十九岁,在历史留下了久久难消的涟漪。本期诵读我们将走进这位一生漂泊的诗人——杜甫。
《登兖州城楼》
[唐]杜甫
东郡趋庭日,南楼纵目初。
浮云连海岱,平野入青徐。
孤嶂秦碑在,荒城鲁殿馀。
从来多古意,临眺独踌躇。
此诗和《望岳》同是杜甫第一次游齐赵时所作,约作于开元二十四年(736年),因当时到兖州省视父亲而登咏兖州南楼。首联点出登楼的缘由和时间。“趋庭”是孔丘之子“鲤趋而过庭”之典,指明是因探亲来到兖州,借此机会登城楼“纵目”观赏。颔联写“纵目”所见形势。“海”指渤海,“岱”指泰山,而浮云”、“平野”四字,用烘托法表现兖州与邻州都位于辽阔平野之中,浮云笼罩,难以分辨。“连”“入”二字从地理角度细化,兖州往东与海“连”接,往西伸“入”楚地,壮观且传神。颈联写纵目所见胜迹,牵引怀古之情。秦始皇登峄山时臣下“颂”德的石刻尚且存,汉景帝子鲁恭王所建鲁灵光殿亦残在。“在”与“馀”更体现了秦碑、鲁殿在“孤嶂”、“荒城”中所经受的历史长河冲刷。尾联是全诗的总结。“多”、“独”二字尤能传达作者深沉历史反思与个人独特感受。此诗是杜甫二十九岁时作,是杜甫现存最早的一首五律诗。但此诗却已初次显露出他的艺术才华,明代李梦阳把“迭景者意必二”作为“律诗三昧”之一。
《赠李白》
[唐]杜甫秋来相顾尚飘蓬,未就丹砂愧葛洪。痛饮狂歌空度日,飞扬跋扈为谁雄。
公元744年初夏,杜甫与刚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在洛阳相识,遂相约同游梁宋。这年秋天,杜甫与李白在鲁郡相别,杜甫赠诗以别。首联将自己和赐金放还的李白比作蓬草飞蓬,”形象地暗示了他们都遭受仕途的坎坷,有志难展的苦闷。而后提及东晋道士葛洪,看似规劝李白要像其那般潜心于炼丹求仙,实则暗示李白不要为自己处境伤感。第三句说明李白虽然每天痛饮而狂歌,但终不为统治者赏识。首先是对李白才华的赏识与赞美,但也表达了对于只能通过放荡不羁的诗酒生涯来“空度日”的感慨,既是对李白也是对自己。末句用反诘口吻,把全诗推向了最高潮。强调了这位绝世天才“英雄无用武之地”的寂寞,也增强了对李白的同情与爱怜之情。
《月夜忆舍弟》
[唐]杜甫戍鼓断人行,边秋一雁声。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。有弟皆分散,无家问死生。寄书长不达,况乃未休兵。
《江汉》
[唐]杜甫江汉思归客,乾坤一腐儒。片云天共远,永夜月同孤。落日心犹壮,秋风病欲疏。古来存老马,不必取长途。
大历三年(768)正月,杜甫五十七岁,正是离开夔州后,辗转于湖北江陵、公安等地。此时的杜甫已历经磨难,北归早已无望,且生活日益困窘。长期漂泊无定的状况让其感慨万千,故而写下此诗。首联用自嘲的方式写出诗人滞留江汉的困境,“思归客”是说诗人想回乡而不能回,只得四处漂泊,浪迹天涯。思归而不能归,成为天涯沦落人,饱含着诗人的无限辛酸。颔联二句紧扣首句,对仗工整。由远浮天边的片云,孤悬明月的永夜,联想到了自己客中情事,仿佛自己就与云和月一般共远同孤,情景交融,也感慨自己虽然四处飘零,但对国家的忠心却依然像孤月般皎洁。颈联直承次句,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积极用世的精神。对仗比喻以虚写,“落日乃借喻暮齿”,是咏怀而非写景。但后者是实写:身处江汉,秋风瑟瑟,但诗人不仅没有了往日的感伤情怀,反倒产生了“病欲苏”的感觉。这种变化也是诗人壮心不已的心态和积极用世的精神的反映。也恰好说明,首句的“腐儒”,并非纯是诗人对自己的鄙薄。尾联“古来”二句,再一次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的情怀。表达自己虽是一个“腐儒”,但心犹壮,病欲苏,如同同老马一样,意在表明自己虽然年老多病,但还有智慧可以用,仍能有所作为。全诗委婉含蓄,充分表现了诗人老而弥坚、壮心不已的心理状态。诗人虽已五十六岁,北归无望,生计日蹙,却孤忠仍存,壮心犹在。此诗更是集中地表现了杜甫到老不衰、顽强不息的精神!
诗圣杜甫,为展抱负,客居长安十年,奔走献赋,也仅仅落得一个河西尉的小官。后为避战乱,携家入蜀,得友相助,于浣花溪畔修草堂,过上几年简约朴素的田园生活。其忧国忧民之心不减,怀着“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”之心。奈何年老多病,飘蓬流转,最后长逝江舟。看过春花秋月,阴晴圆缺;历过悲欢离合,生老病死。在属于他的朝代里,过尽情缘。而后葬于历史,将一生所经之事、所得记忆,埋没于连天荒草,漫漫黄尘,氤氲江湖。
朗读者
刘昱含
校广播台旅游巴士节目主播 木家
化学化工与资源利用学院19级化学类二班
《东林诵读》朗读者、作品征集
《东林诵读》栏目现面向全校师生、校友
征集诗歌朗读者以及音频作品。
(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获取报名表,
提取码:1ohg)
【具体要求】
往期精彩回顾
编辑:王君文字:刘晓畅校正:李梦 徐杨